9月20日下午,根據系部安排,人文基礎系思政教研室組織開展以“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為主題的教研活動。此次教研活動旨在深入探討新時代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提升思政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促進教育理念的更新與教學方法的革新。教研活動由思政教研室主任高玉主持,教研室全體專兼職教師參加。
教研活動伊始,高玉強調教學方法與手段創新在提升思政課程吸引力、增強學生學習動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她指出,面對新時代學生的新需求和新特點,思政教師必須勇于探索、敢于實踐,不斷創新教學模式,以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積極參與,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隨后,教研活動進入了經驗分享環節。教師們圍繞《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及《形勢與政策》三門核心課程,在開學初遇到的問題及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的創新實踐進行了深入交流。在《毛概》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分享了利用案例教學法,通過引入歷史事件、社會熱點等生動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把握。而在《思修》課程中,則強調了互動式教學的應用,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從而有效提升了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意識。對于《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師們普遍反映,該課程時效性強、信息量大,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手段以適應課程特點。為此,有教師介紹了自己利用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平臺等現代技術手段,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提高了課程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教研活動期間,多位教師還就如何進一步推動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大家一致認為,創新是思政課程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讓思政課程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堅實支撐。
此次教研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為思政教研室全體教師提供了一個交流思想、分享經驗的平臺,更為推動思政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相信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思政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將不斷邁上新的臺階。(文字:高玉,圖片: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