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安徽汽車產業正加速疾馳。縣域如何當好首位產業的發展“生力軍”?
近日,省汽車辦、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財政廳、省商務廳聯合印發《安徽省縣域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7年)》,提出通過培育發展“三型”產業集群,實施“七大工程”,加快促進縣域汽車零部件產業向新能源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國際化發展,力爭縣域成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重要生力軍,全力服務和支撐制造強省建設。
梯度推進,發展“三型”產業集群
不同縣域,有各自的發展特點和實際情況。
有的縣(市、區)有整車企業,龍頭帶動能力強;有的側重于做零部件配套,且有核心零部件企業支撐;還有的縣(市、區)既沒有整車企業,也沒核心零部件企業,但在配套發展汽車相關特色產業上有優勢。
因地制宜、分類梯度推進,不“一刀切”,這是《行動方案》體現出的重要原則。
因此,《行動方案》劃分了“三型”產業集群,指的是整車帶動型、群主引領型、培育發展型。
整車,是帶動零部件產業集聚發展的關鍵。《行動方案》鼓勵整車企業總部或整車生產基地所在的縣域及毗鄰縣域,依托已有的產業基礎和優勢,通過對整車進行上下游配套的方式形成整車帶動型零部件產業集群。
目前,安徽共有7家整車企業,布局在不同的縣(市、區)。根據方案,將加快推動生產制造基地或核心零部件企業在周邊縣域布局,重點打造下塘、新港—中派、壽縣經開區新能源汽車制造基地,無為經開區、廬江高新區、舒城經開區動力電池生產和回收基地,南陵經開區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智能化柔性制造基地,含山經開區汽車輕量化配套示范基地等。
沒有整車企業的,就要靠核心零部件企業來做“群主”“鏈主”帶動了。《行動方案》鼓勵整車核心供應商或一級、二級供應商所在的縣域,依托“群主”“鏈主”企業,吸引上下游配套企業入駐,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群主引領型零部件產業集群。
比如,阜南縣打造全國性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生產供應基地,寧國市依托中鼎集團、保隆汽配等,打造智能底盤系統制造基地,桐城市依托桐城國軒新能源電池二期、浩智汽車電驅電控、中鼎(桐城)汽車零部件產業園等重點項目,打造新能源汽車“三電”制造基地等。
最后一類縣域,缺乏整車企業和核心零部件企業,為“培育發展型”,可根據產業基礎、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發展定位等,適度發展與汽車相關的特色產業。
比如,濉溪縣可推動鋁基金屬材料向新能源車身、汽車零部件、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殼體等高端產品延伸;懷遠縣重點做優做強輪胎、內飾等通用零部件產業;岳西縣重點發展發動機配件、橡塑及聚氨酯、汽車電子等。
對于具有一定產業基礎的縣域,還可依托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滬蘇浙城市與皖北城市結對合作園區等,圍繞自身產業鏈圖譜,捕捉長三角地區等汽車零部件產業溢出空間,開展招商引資和產業布局。比如,來安縣可通過承接招引長三角區域汽車零部件產業配套企業,加粗延長汽車產業鏈條;明光市可以江寧—明光產業合作園為平臺,打造高端電子信息及裝備制造產業等。
讓縣域的優勢發揮出來、特色彰顯出來、動能釋放出來。總之,通過建設“三型”產業集群,構建出多點支撐、布局優化、結構合理的縣域汽車零部件產業體系。
系統發力,實施“七大工程”
發展產業集群,是個系統工程。
《行動方案》專門提出實施產業集群規模上臺階工程、市場主體梯度培育和壯大工程、產業鏈融合提升工程、創新能力加快提升工程、招大引強攻堅工程、開放合作擴大工程和人才提質培優工程的“七大工程”。
首先,要上規模,《行動方案》提出縣域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54321”工程,給各縣域定目標,實現營業收入百億級梯度發展格局。這五個檔次分別是:
五百億級:無為市;四百億級:肥西縣(不含整車);三百億級:寧國市;二百億級:長豐縣(不含整車)、肥東縣、廬江縣、壽縣、天長市、全椒縣、舒城縣、廣德市;一百億級:巢湖市、濉溪縣、界首市、阜南縣、含山縣、南陵縣、桐城市、懷寧縣。
其次,是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在市場主體梯度培育和壯大工程中,《行動方案》提出,推動縣域零部件企業升規提質,建立縣域零部件企業“小進規”培育庫,分類制定培育計劃,力爭每年新增100家以上規上汽車零部件企業。
再次,創新與融合是關鍵,這里體現在新能源化、智能網聯化等方面。在產業鏈融合提升工程中,特別提出鼓勵相關企業在縣(市)布局智能網聯汽車領域,重點發展車載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以及智能軟件平臺等。
值得關注的是,將因地制宜布局智能網聯公交、自動駕駛出租車、無人末端配送等應用場景。
在創新能力加快提升工程中,提出支持參與安徽省開放型汽車生態實驗室建設,引導企業參加輕量化材料、汽車電子、底盤系統等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聯合攻關,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和科技成果在縣域轉化。
最后,開放合作才能互利共贏。開放合作擴大工程聚焦區域合作、整零合作、海外市場合作三個維度,確立了開放合作的路徑。比如,在海外合作領域,支持縣域零部件企業緊隨整車企業,在海外布局生產工廠和銷售網絡,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化協同發展。
意思是,縣域零部件企業不再只關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不僅僅局限于“待在整車企業身后”,而是可借力整車企業的“船”出海,建立海外工廠和銷售網絡,在全球市場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
“兩步走”,瞄準5000億元營收目標
《行動方案》提出了兩步走的發展目標。
第一步是到2025年,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縣域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三型”產業集群的影響力、競爭力顯著提升,縣域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營業收入達到3500億元左右,新增五百億級產業集群1個、百億級產業集群5個至7個。零部件新能源化、智能化全面提速,培育引進一批配套能力突出、特色優勢明顯的優質零部件企業,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零部件產品。
到2027年,縣域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成為新能源汽車強省建設的重要力量,產業集群規模邁上新臺階,營業收入達到5000億元左右,新增百億級產業集群5個至7個,每個地級市至少培育形成1個縣域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新涌現出3個至5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汽車零部件企業,新能源化、高端化、智能化特征進一步顯現,形成各具特色、互補促進的縣域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省級層面將推出一系列支持保障措施。比如,在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框架下,成立縣域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建設專項推進小組,協調解決工作推進中的重點難點問題。
與此同時,強化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省級將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的各項政策,同等條件下對縣域予以傾斜。鼓勵金融機構為縣域汽車零部件企業合理提高綜合授信額度、創新金融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