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載體,也是檢驗學習成效的“試金石”。自“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全黨同志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愈加堅定一顆紅心永不變、為民誠心終不渝的理想信念,解決好一件件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急難愁盼”問題。為此,廣大黨員干部當始終注重把準群眾的“脈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中講究隨心所“予”,答好新時代共產黨人的初心答卷。
“辦實事”講究“隨”民所呼,錘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韌意志。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為民辦實事,需要黨員干部把群眾認可不認可、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滿意不滿意作為做好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誠如孔繁森同志所說,“人民公仆的辦公室在基層,在群眾中,在百姓的土屋和帳篷”。黨員干部作為連接群眾與政府的“連心橋”,要走出辦公室,進得了群眾的家門,緊盯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小事”,同群眾站在一起、想在一起,聚焦民生訴求,拆掉干群關系無形的“心墻”,做好群眾實時的“傳呼機”,確保“當百姓官”不“缺位”“失位”。同時,黨員干部要“三省吾身”,力戒對上級放“禮炮”、對群眾放“空炮”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自覺涵養“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過硬作風,把注意力集中到群眾“心尖”的事情上,辦到群眾心坎上,全力以赴做到人民群眾呼叫件件有回音,用心用情用力在基層一線增強責任意識、錘煉擔當精神,樹起新時代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
“辦實事”講究“心”系人民,厚植“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情懷。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共產黨人踐行的更是黨旗下許下“一切為了人民”的錚錚誓言。谷文昌“不帶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為人民”,雷鋒“自己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過得更美好”,黃文秀“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一批又一批共產黨人以“一心為民,初心不改”的執著,將為民之心時刻捧在掌心,將為民之使命時刻擔在肩上,在堅定以“百姓心為心”中把“等著干”變成“主動干”,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把實事辦好、讓群眾說好,才能彰顯為民初心。于此而言,唯有黨員干部在任何急難險重的關頭沖得上、頂得住,攻克下“婁山關”拿下“臘子口”,才能激勵我們心系人民、心系天下,守好“人民”這座江山,使“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與奮斗相隨。
“辦實事”講究“予”信于民,涵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精神。為官避事平生恥,重任千鈞惟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深情地講到:“我說過,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中國人說話、中國共產黨說話、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說話是算數的。”如何讓干部真守信、真擔當、真作為?百年黨史已經給出了答案,共產黨人始終以堅定的理想信念,予信于民、取信于民,對人民承諾“一諾千金”,以“一言為重百金輕”的信念說到做到,讓民族的“脊梁”硬起來。“我是人民的勤務兵”的焦裕祿、“我是共產黨員”的楊善洲、“我是大家的‘砍柴人’”的廖俊波……他們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軸,讓“為群眾辦實事”實而不腐,立起了共產黨人傳承公仆情懷的風向標。“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毋庸置疑,作為“人民公仆”就當發揚“孺子牛”精神,以人民群眾的需求為出發點和歸宿,避免“學干分離”,以愛民的情懷、為民的擔當、親民的作風贏得群眾信任,凝聚逐夢前行的強大力量。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當前,雖然我們黨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性考試中取得了優異成績,但是,要持續從“答卷”中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要我輩共產黨人賡續“向前看”“向前跑”,做到為群眾辦實事永遠“不打烊”,為黨和國家偉大事業凝聚民心,不斷推動黨的“百年巨輪”揚帆遠航、乘風破浪。